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黄石,因矿而生,以矿闻名。1953年,大冶有色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这里诞生。7年后,中心试验室成立。这就是大冶有色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设研公司)的前身。
峥嵘六十年,弹指一挥间。设研公司依矿冶而生,以技术扎根,携创新前行,继承和发扬铜斧精神,在中色大冶创业发展、配套发展、攻坚发展、跨越发展阶段以及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跃升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科技杠杆作用,为建设现代化铜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大冶有色初创伊始,就播下了科技的种子。追溯公司的科技发展史,从设研公司的发展历程,就可窥得公司科技进步的脚印。
63年来,设研公司经历无数磨砺,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中心试验室、矿冶研究所、设计研究院、设研公司的四次华丽蜕变,打造出“设研品牌”。
几代设研人接力躬耕,见证了中色大冶科研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从几间简陋的试验室,发展成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年产值5000万元,拥有60项发明专利。
1960年中心试验室创建之初,只有6名职工。承担的科研项目仅限于铜冶炼系统的原料普查和烟气含尘浓度测定等内容。在筹建和科研攻关过程中,科技人员通过修旧利废,有效利用了公司冶炼厂的闲置厂房、设备和废气设施。当年,随着大冶有色逐年增加科技投入,试验室陆续添置了不少仪器和设备。试验室先后研制和发布了《铜系统烟气中含尘浓度测定方法研究》《转炉烟灰综合利用研究和回收提取有价金属试验》《粗铜化学分析法部颁标准的起草报告》等科技成果,在测尘工作、烟灰提取有价金属以及行业标准研制等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78年3月,中心试验室更名为矿冶研究所,上世纪八十年代,采矿室、选矿研究室、冶化室、自控室陆续设立。
1988年4月,大冶有色将原设计处与矿冶研究所合并为设计研究院。
2002年,公司技术中心、科协与设计研究院合署办公。设计研究院成为集地质探矿、工程勘察、冶金矿山工程设计与科研、分析测试、技术管理、技术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发单位。
在此期间,矿冶研究所、设计研究院承担了铜电解二期工程、金银回收及扩建工程、制酸尾气回收工程制取液体亚铵盐工艺、铜绿山矿-305米及-365米中段开拓工程、四万吨铜电解技改工程等重要项目,有力助推大冶有色攻坚发展。
2007年8月22日,设计研究院改制为大冶有色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为进一步夯实技术主体地位,公司建制之后,设研公司加大了市场开拓的步伐,直面外部市场挑战,承接了广西防城港项目铼回收项目等外部工程,完成试金炉、硫吸收装置2项专利转化,将《一种从高品位含铜炉渣回收金属铜的综合工艺方法》等发明专利,推广到同行业中应用。
从起跑、跟跑、再到领跑,成为鄂东南地区唯一一家拥有冶金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咨询甲级“双甲”资质、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双平台”优势的国有企业,这样的甜,是吃苦耐劳、敢打胜仗的科技人员用汗水奋斗而来,成绩实属不易。
以技术扎根
——八个电解蓝图始终“紧跟时代”
设研公司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精神瑰宝代代传承,坚持紧跟前沿科学技术步伐,让大冶有色的发展如虎添翼。
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万吨电解铜项目,到如今的阳新弘盛电解厂房项目设计,大冶有色40年来打造的 8个电解系统的设计蓝图,均出自设研公司。
从传统小板电解,到大板电解,再到30万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不锈钢永久阴极电解,以及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智能大极板电解,三代技术人员与时俱进,接力设计、研发、创新,见证了公司电解系统产能越来越大,操作越来越智能,项目越来越环保,也见证了我国铜电解系统向高质量发展的脉络。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大型综合性项目设计往往需要工艺、土建、电气、给排水、采矿、勘察、测量等多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配合,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碰撞,某一条天然气管线如何铺设得更加简约合理,哪一种电气自动化设计可以在生产环节降低职工劳动强度,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
大家早就不记得加了多少个班、熬了多少个夜,但当项目由图纸一点点变成现实,真真切切地坐落于眼前时,那种获得感和成就感顿时油然而生。技术人员根据分工,组成项目团队,在一次次排列组合中,共同经历了一次次打磨和历练,沉淀下来的都是宝贵的经验。
从事地勘测绘的技术人员,他们也时刻关注测绘行业新技术发展,紧跟科技前沿技术,运用无人机技术代替全站仪、GPS等传统测量技术及仪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们曾经用脚步去丈量十里厂区、百里矿山,带着勘测仪走遍了山川沟壑。多少年来,不论过程有多么困难,他们用毅力、更用技术踏过了一个又一个“过不去的坎”。
今天,他们运用最新的无人机勘测技术,给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极大帮助:丰山尾矿库、赤马山等项目地形图测绘和正射影像航测,地形图测量又快又准,为后期设计、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为丰山铜矿、赤马山矿尾矿库闭库工程的顺利完工节省了宝贵时间。3位技术人员,仅用了25天就完成了冶炼厂环保升级改造项目三维建模9.5平方公里、地形图测量5平方公里。这样的工作量,在以前需要4个月6个小组才能完成。设研公司还对冶炼厂区范围进行测绘和三维实景建模,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建筑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这一张为冶炼厂描绘的绿色“底图”,为该厂后续的空间规划、厂区治理、方案评审、升级改造、建设项目测量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期间,设研公司将环保设计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主动承担丰山尾矿库废水提标、冶炼厂各项环保整改设计。特别是在公司丰山尾矿库废水提标升级改造重点环保项目设计过程中,干部职工敢于冲锋,敢打硬仗。2021年国庆期间,集各专业人员全天集中办公,仅用7天时间完成了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无论从专业、深度各方面均一次通过了外部专家评审。
三代设研人以创新引领,在一个个重大项目中挑起大梁、担起重任,将大冶有色改革发展技术赋能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携创新前行
——用一个坚定信念挺起“技术脊梁”
设研公司始终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信念,坚持不懈为大冶有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用实力占领市场,以信誉赢得口碑。
他们紧盯行业最先进水平,对标行业最先进标杆。有色金属领域分析检测行业的国际标准制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国外垄断。设研公司一直想做我国有色金属领域分析检测行业国际标准制定的“第一人”。想要脱颖而出,就得全力以赴。2008年,第一个国际标准《铜、铅、锌、镍精矿中砷量的测定》立项,作为组长单位,公司牵头开展标准起草,技术人员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中的每一个繁琐而复杂的分析步骤,把每一个数据的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实验室里的灯光,便是前行路上一盏盏炬火,而反反复复的琢磨,像极了攀登高峰的绳索。经过2100多天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这项标准成功发布。而这项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在有色金属领域分析检测行业发布的国际标准。目前,已牵头起草、制定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52项,其中,2项国际标准、4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项。
不仅如此,设研公司还将攻关目标放在了参数扩项工作中,2021年到2023年,将原本拥有的CMA(资质认证)的420个参数,增加至632个参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参数一次性通过评审。设研公司也实现了铜精矿,银精矿、阳极铜、粗银、粗硒等重要品类参数检测资质全覆盖,更好地为大冶有色金属平衡和进出口产品做好服务。
今年,大冶有色将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为“四二四”战略架构,分析检测板块作为战略架构重要梁柱,必将发挥更大作用,设研公司将努力深耕分析测验战线,为冶化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
设研公司党委根据这样的特点,建立科技人员创新创效长效机制,全力支持和引导大家开展技术攻关和专利研发,用耐心和真心“静待花开”,通过一年多的现场试验完善,研发出“电解槽故障极板智能检测系统”准备在40万吨项目投入使用。经过三年的小试研发和生产经验积累,终于将“在铜冶炼污酸中提取铼”的技术成果向外输出。目前,拥有专利62项。其中20余项科研、设计咨询、勘探项目荣获行业、省、市奖项。
在大冶有色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跃升的征途上,设研公司将继续充分发挥工业建筑、湿法冶炼、稀贵金属综合回收、炉渣选矿、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等技术优势,围绕冶化改造、绿色矿山、智能化工厂等重点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做好研发工作,努力将分析测试中心、湖北省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色金属冶金与循环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打造成行业一流、国内知名的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力度和技术合作力度,不断撬动科技杠杆,为大冶有色改革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四次华丽转身,凝结了大冶有色三代科技人员的心血与智慧;八个电解系统的更迭,见证了创新与开拓的接力传承;而“为大冶有色改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拳拳初心,时刻鞭策着设研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不懈努力,踏浪前行。经历了63年的传承和创新,63年砥砺与勃发的设研公司,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跃升的新征程上,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迎接更大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