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动态

【70年看变化】青铜故里谱新篇——铜绿山矿58年发展纪实

时间:2023-06-05
来源:
作者:周志刚 张国平

    “山花红紫树高低”,夏日的铜绿山矿露天采坑已绿茵如盖。谁能想到,曾经爆破开采后留下的累累痕迹,被郁郁葱茏的一片绿海所疗愈,如今成为一处观赏的景点。随处可见的绿色,俨然成为了矿山的底色。取而代之的有夹竹桃林的枝繁叶茂、刺槐花香的沁人心脾……

铜绿山矿绿色新貌

    从远古走来,今天的铜绿山矿,依然“三千年炉火生生不息”,铜斧精神代代相传。为开拓而生,铜绿山人始终挺起脊梁,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用坚韧不拔创造了现代化矿山经典,谱写了新中国矿山建设新篇章。

开矿的峥嵘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该矿于1965年创立,1970年正式生产,成为一座大型矿山,富产铜、铁、金、银。在58年发展历程中,特别是近年来,该矿一直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走出了一条广阔的绿色兴矿之路。

    回朔历史,1965年18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到这里,开始了艰苦卓越的重建之旅。一场边设计、边生产、边建设的矿山攻坚战拉开了历史的大幕。

1975年坑采女子三八工段部分职工合影

    建矿之初,条件艰苦,没有住房。当时的矿区杂草重生,羊肠小道,阡陌纵横,一派荒滩景象。矿工们用勤劳的双手搭建用于栖身的工棚,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开始与铜草花相依相伴。两人合盖一床棉被,夏日蚊叮虫咬,冬天棚内寒风刺骨,限量供应的8斤稻草,1.5元的瘪壶,成了最奢侈的保暖品。生产条件更差,没有机械运输,靠人力板车拉,肩扛背驮。在那段艰苦磨难的岁月里,没有阻挡那一代人建设矿山、献身有色的豪情壮志,完成了一穷二白的重建,铺垫了中国矿业的底色。

    露采百万方剥离大会战,是建矿史上有名的“大战役”。是一段愚公移山故事的现实演绎,也是痛定思痛,不得已而为之的战役。

    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代价是高昂的。受1966年文化大革命冲击,以露天生产为主的铜绿山矿陷入了采剥比严重失调的困境,留下剥离欠帐100万方的巨大鸿沟。

    为了打好这场战役,公司专门成立百万方会战指挥部,抽调部门人员支援会战。在现场设立广播站、组织文艺宣传人员现场演出,说快板,鼓干劲。后勤保障大军修车修路、送水送饭,掀起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高潮。1975年五个多月的会战,气势恢宏,创造了连续10天破万方的奇迹,攻克大小难关80多个,共完成剥离量106万方。

    “当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头上太阳晒,地上热气蒸,大型设备驾驶室40℃以上,屁股烂了都没人吭声.....”老矿长王国良曾经深情回忆。百万方会战祝捷,没有奖金,每人发一个黄色搪瓷缸,上面印有“百万方会战纪念”几个大字,大家拿到这个纪念品,也是乐呵呵的。

    1983年,随着一期工程能力消失,二期工程没有衔接上,矿山生产陷入被动局面。“如果二期不建设,矿山就空了。”矿源枯竭存亡攸关时刻摆在了矿山面前。当时设计了大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两套方案。

    公司从保护古矿冶遗址出发,放弃了露天扩容方案。40多年前,为保护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铜绿山人顾大局识大体,为保护古文明作出了巨大的牺牲。40年后,为了配合古文明的开发利用,他们再次选择了牺牲自我,并先后配合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边坡治理、查找部分区域沉降原因及险情治理等。露天采场这个曾经的矿山主战场,如今已成为景点向人们展示着矿山昔日的辉煌。

    为保障矿山可持续发展,充填工艺至关重要。继1981年11月建成第一座尾砂胶结充填制备站,Ⅳ号充填站后,1981年在Ⅲ号矿体上部又建立起第二座胶结充填站,1982年投入使用,充填能力较之前提高了4-5倍,有效扭转井下生产的被动局面。其中V号充填系统被冶金部授予198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Ⅲ号充填站局部流态化吸出式工业料仓新工艺,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2年11月,公司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了“八五”后四年改革和建设“3175”阶段性发展目标和转机建制的“一二三四”思路。铜绿山矿由此打响了1993-1995年第一轮投入产出总承包“战役”。

    1993年末,因二期工程北露天扩帮需要,V号充填站被先行拆除。Ⅲ号充填站也随着一期工程的结束,二期工程南坑扩帮和2003年7月坑采车间整体搬往新工业场地,也被拆除。然而,这段历史奠定了铜绿山矿充填工艺的基础,解决了制约生产的关键问题,实属来之不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0年,铜绿山矿深部开采工程暨Ⅺ号矿体开采工程启动仪式拉开了矿山大发展、大提速、大跨越的序幕,矿山迈入三井并立、三区并存的发展新征程。 

    2013年,Ⅺ号矿体深部开采项目建成投产,井下开采能力提升至4500 t/d;从此百米井下逐渐延伸到一千米井下。

    2013年至2022年,在铜绿山矿发展史上,是极不平凡的十年。2015年,选矿扩能改造工程建成投产,选矿生产规模提升至4500t/d,老选矿系统得到替换;2017年,发生了“3.12”尾矿库溃坝事故,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2021年,发生“6.13”井下透水事件,再次考验矿山人的意志;2020年初至2022年,三年来与新冠病毒疫情“斗争”,以及全面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加速度”等,这座老矿山经受了井下处于生产不饱和,一边防治水注浆,一边安全环境整治的重大考验,但铜绿山人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纵观铜绿山矿的发展,共历经四期建设,从最初的露天开采,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掘后,为“保护优先、开发并重”而改为露天井下联合开采,尔后又毅然关闭露天坑生产全面转入井下开采,其开采方式科学有序地不断调整,就是资源开发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和进步。

    在这片热土上,先后涌现出开矿功臣石春生、全国劳模阎卫国、湖北省劳模曹茂德,更有女子“三八”工段参与井下矿山建设,巾帼不让须眉。薪火相传,湖北技能大师徐道常、湖北技术能手蔡富兵、全国“五一”标兵和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周明华接力矿山建设,各创佳绩,铜绿山矿三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选矿的克难攻坚

    1970年1月20日,铜绿山矿选矿开始试车生产。生产初期,由于设备落后、技术生产能力有限,限制了产品产量的提高。那时矿石多为地表的氧化矿,称为“三高”,即含水量高、氧化率高、含泥高。从露采车间运来的矿石,便是一砣泥巴一砣矿,矿中有泥,泥中有矿,在进料口、矿仓、漏斗甚至在破碎设备中,常常被堵住,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1970年担任铜绿山矿选矿营营长的席德印曾经回忆:每次堵矿了,领导干部和党员都会冲在前,带头去捅矿,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大家克服困难。记得1972年的除夕之夜,沉淀池突然决口,冒着金色泡沫的矿浆正急速顺沟流入大冶湖。那是寒冬腊月天,泼盆水都能冻成冰渣子。说时迟,那时快,不由多想,席德印和党员们冲锋在前,连衣服都顾不得脱,跳进了冰冷的沉淀池中,带领职工们一边在池里面用草袋子堵溃口,一边在岸上尽快收集矿浆泡沫。经过一夜抢险,终于堵住溃口。

2006年供矿党支部首次成为“党员先锋号”

    在该矿建矿近60年的历程中,哪里最难、最苦、最险,哪里就有领导干部和党员出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艰难困苦时刻得到充分体现。

    时光飞逝,转眼到2015年8月,氧化矿停止生产。新选矿系统于2014年建成,2015年正式投产,新系统投产后,老系统停止生产。选矿生产规模提升至4500t/d。

    新系统在调试过程中,因磁选二段磨矿负荷严重不足,铁精矿品位不达标,2016年,对设计磁选流程进行了改造,取消了二段磨矿流程,将磁选流程改为一粗一精流程。2017年,通过流程考查发现扫一作业有“短路”现象,于是将扫一、扫二作业进行了合并。2013-2022年铜绿山矿对选矿工艺成功进行技术革新。

    首先是对碎磨工艺优化。通过缩短中、细碎排矿口标定周期,由每半月标定一次改为每周标定一次;同时,优化调整振动筛筛网孔径,将上层筛网孔径由40*40mm调整为30*30mm,合理分配上、下筛网负荷,提高筛分效率等技术革新,碎磨产品粒度明显下降,选铜回收率明显提升。同时,还采用新型起泡剂替代老起泡剂、铜精矿脱水作业制度优化等技术革新。2019-2021年选铜回收率平均值较2016-2018年平均值提高了0.43%。

绿色的矿山梦想

    进入21世纪,中色大冶深入落实集团公司“1+4”发展战略,部署 “六个增效”,为公司“十四五”后期加快实现“十百千”战略目标积势蓄能。铜绿山矿也以“不等不靠不要”的时代责任感,瞄准“五型新矿山”奋斗目标,迎来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矿山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扩能改造后的选矿厂房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矿山企业,围绕地、测、采、选四个关键环节,强化技术基础管理和现场指导服务,借助同行业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逐步优化工艺流程,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矿山稳产、高产、可持续生产是关键。

    2022年4月8日,“临工矿山·中色大冶矿山服务站揭牌仪式暨阶段培训成果汇报会”在铜绿山矿举行。这标志着铜绿山矿向数字化矿山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2年,铜绿山矿首台UD391掘进台车井下8330采场作业

    铜绿山矿推进绿色矿山、数字化矿山建设,借力科技创新推进本质化环保。2022年,提出了“一优三减四化”(优化采矿工艺,减人、减点、减中段,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作思路,作出重大调整和革新,为绿色兴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对采矿方法优化,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达46.81%,在2021年的基础上,采购了17台掘进台车、撬毛台车、遥控柴油铲、锚杆台车、中深孔台车、天井切割井钻机,助力“科技兴安”战略加速“奔跑”。

    通过“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井下由7个作业中段共35个作业点,减少到3个中段23个作业点,提高了工效;同时经过技术改造,井下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风系统等均实现无人化值守。

    尾矿处置从露天堆放,到浆体充填,再到膏体固结充填,既是技术进步的成果,也是环保理念意识不断提升的结果。2021年《露天坑全尾砂充填治理与深部资源协同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安全环保提供了本质化支持。与通信公司合作,在矿区搭建5G+工业互联网,做到地面与井下的物联互通,应用自动化控制,实现设备自动化(远程)控制的数据采集、控制、反馈、形成报表闭环服务,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矿山建设,目前已进入前期踏勘阶段。

2010年,即将消失的露天采矿

    时代的画卷,将在踔厉奋发中铺展;未来的华章,将在笃行不怠里书写。铜绿山矿正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扬帆远航。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8-12 14:07:38